【前線招聘新挑戰】如何利用透明溝通、培訓升級與心理支援強化留才?

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於2025年6月17日公布的最新勞動人口數據,失業率在2025年3月至5月期間微升至3.5%,同時就業不足率上升至1.4%。多個重要經濟行業的失業率均有上升,尤其是建造業、零售業和地產業等,顯示這些行業面臨較大就業壓力。
儘管如此,部份企業仍大嘆「請人難」,當中前線員工的流動性高是主要原因之一。2024年25歲以下員工平均在職週期跌破200天,顯示年輕一代對工作的忠誠度正在下降。在此背景下,企業必須積極調整招聘策略,優化員工體驗,並加強人才培訓與心理支持,才能有效吸引並留住優秀前線人才,建立穩定且具競爭力的團隊,推動可持續發展。
社會矛盾:失業率上升但僱主大叫「請人難」
2025年香港多個行業面臨失業率上升與招聘困難並存的矛盾局面。建造業、餐飲業、零售業及地產業的失業率均有明顯上升,尤其建造業失業率由3.8%升至5.7%,高於整體3.4%的失業率。與此同時,這些行業的僱主卻普遍反映「請人難」,這種矛盾根源於三大深層次問題:
- 技能錯配:失業者多集中在低技術職位,而企業急需的技術工種卻缺乏合格人才;
- 外勞政策影響:兩年內7.5萬外勞配額(其中餐飲業2.1萬)擠壓了本地工人就業空間;
- 擇業觀念變化:年輕人較傾向彈性就業,傳統產業吸引力不足。
失業率上升與「請人難」並存的矛盾卻愈見突出,尤其影響全職、兼職及散工等前線員工。一方面,失業率卻持續上揚,突顯人力資源錯配問題;但另一方面,多個行業前線人手短缺,僱主紛紛表示難以招聘,他們應該如何應對?
強化「人」的管理比單靠加薪更關鍵
雖然薪酬仍是重要因素,但現代員工更注重工作的意義感和企業文化。92%的Z世代求職者將「社會影響力」列為擇業首選,高於薪酬福利。企業不能只依靠傳統的「銀彈策略」,而應該從多方面著手改變,包括建立透明溝通機制、提供人才培訓機會和心理支援。
1. 透明溝通機制:建立信任文化的第一步
透明溝通是建立信任文化的關鍵。根據CIPD 2022年研究,透明溝通可提升員工投入度達30%。HR團隊應定期透過員工大會、內聯網或個別交流,向全職、兼職及散工員工分享公司動態,例如業績及未來計劃。對於流動性高的前線員工,企業可發送每月簡訊代替冗長會議,提升資訊吸收度。
同時,設立匿名意見箱或即時反饋渠道,有助企業及時掌握員工聲音。有效的反饋機制應具透明度和親和力,確保雙向溝通,讓員工在變革中感到被重視和參與。
此外,企業應清晰溝通工作內容、升遷機會與職涯發展路徑,並在招聘階段明確向前線員工介紹內部晉升機會。薪酬透明亦是建立信任的要素,有助消除不公平感並強化問責文化。
2. 提供培訓機會:不論全職還是兼職都應有成長空間
培訓升級是全職與兼職員工成長的關鍵。根據香港人力資源管理學會2023/2024年調查,47%企業認為提升員工技能至關重要,有助企業發展、留才及縮減技能差距。企業可提供基礎入職訓練與六大主題課程,包括共享價值、顧客體驗、設計思維、公司政策、業績提升及領導力等,並採用線上線下等多元教學形式。
為配合不同前線員工需求,企業應設計彈性學習方案,如提供教育津貼,支持兼職員工技能提升、散工參加基礎課程,全職員工參與深入領導力訓練。人才培訓亦是協助兼職及散工轉為全職的關鍵一環。
此外,企業應建立「以學習為本」的文化,鼓勵員工終身學習,透過實地參觀與跨部門交流,加深對企業理念、營運及使命的理解,為企業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。
3. 心理支援:減少離職的隱性壓力點
企業應設立心理諮詢服務或僱員支援計劃(EAP),協助員工處理影響工作表現的個人問題,提升身心健康及整體效能。EAP服務包括24小時熱線、輔導、講座、工作坊及危機處理,由心理學家、社工等專業人員提供。國際研究顯示,全球47%、香港近半僱員面對嚴重壓力與心理困擾。
兼職與散工員工收入不穩、工時不定,尤需心理支援。2025年調查顯示,84.5%受訪者感壓力大,77.7%有超時工作情況,六成出現身心問題。管理層應識別高壓力員工的特徵,如情緒波動、易怒及人際緊張,並採取相應措施協助減壓。
同時,企業應推行心理韌性訓練及合理時間管理,鼓勵員工在壓力下保持積極心態。73.3%受訪者指出下班仍需處理工作,影響休息,企業應劃清工作與休息界限,保障員工休息權利,建立放鬆與關懷文化。
招才與留才並重,打造穩定競爭力團隊
在當前香港勞動市場面臨結構性挑戰的背景下,企業不僅要積極招募合適人才,更需高度重視留才策略。隨著失業率微升及行業人才短缺並存,單靠持續招聘已難以滿足企業長遠發展需求。根據2025年最新趨勢,企業應將焦點從單純「招才」轉向「留才」,透過完善的人才培訓、透明的溝通及心理支持,提升員工滿意度和忠誠度,打造穩定且具競爭力的團隊。特區政府亦推動多項人才培育及留港計劃,強化本地人才發展,為企業提供持續的人才支持。唯有在招才與留才兩方面同步發力,企業才能在激烈的人才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,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。